阅读历史 |

第44节(1 / 3)

加入书签

从概率上来说,这头棕熊可能是想来吃补饲点里人工投放的玉米粒,也可能是想来蹲点猎杀有蹄动物,但更可能是知道其他捕食者会出现在这里,想来侵占捕食成果。

果不其然。

棕熊一挤出灌木丛就直奔野猪尸体而去。

金橘不愿意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抓到的猎物,守在边上连连咆哮,但安澜看到了这头棕熊眼睛里的凶光。

乌苏里棕熊的成年雄性能长到350公斤那么重,要拼正面,她和金橘加起来可能都不是这头棕熊的对手,为了补饲点附近唾手可得的猎物和这种庞然大物争斗是不明智的。

安澜吼住金橘,选择了退让。

但棕熊似乎从这次避让中尝到了甜头。

接连好几天,两头穿梭在三个补饲点之间的东北虎都能嗅到它的气味,有时还会和它狭路相逢。每当安澜或金橘狩猎时,但凡棕熊感到饥饿,都会出来抢夺食物。有一次金橘甚至想把梅花鹿拖到树上去,而棕熊比它更夸张,竟然也准备爬树。

一而再,再而三,棕熊从老虎口中得到补给。

抢夺者不劳而获意味着被抢夺者在付出无谓的能量消耗,安澜的忍耐渐渐到达极限。

乌苏里棕熊是东北虎唯一能碰到的棕熊亚种,在过去上百年的记录中,这两种顶级掠食者留下的战斗记录并不多,因为它们会有意识地避开彼此,偶有冲突也是发生在抢食之中。

而在这些被记载下来的案例里,总体而言是老虎略占上风。

这里的老虎指的是成年雄性东北虎,例如被誉为棕熊杀手、一生至少杀死了四头棕熊的虎王戴尔,而雌虎杀死棕熊的案例屈指可数。

这本质上还是体型在作祟。

老虎选择的下手对象大多是母熊,尤其是带着幼崽的母熊。反过来,棕熊会去猎杀的也大多是雌虎和虎崽,或者是生病的、年老的雄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1981年的追捕事件,一头棕熊在雄虎背后追了14公里,最后老虎靠得离人类村落太近,棕熊才放弃追踪;另一起案例中的老虎则没有这么好运,它被棕熊追得在河滩上绕圈,亡命狂奔长达数公里,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出没在克伦贝河的棕熊总是和安澜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保持着顶级捕食者的“小默契”,谁能想到竟然会碰到这么一头无赖。

但她必须对这种长期追踪和抢食的行为作出回应,哪怕对方是一头成年雄性。

没有谁想被当做长期饭票。

【深水加更】

这头被巡护员记录在案的棕熊是薅羊毛惯犯。

作为一头夏季能达到三百公斤重的巨兽,它在冬季显得稍微干瘪一点,食物不够也不去冬眠,就喜欢跟在其他捕食者背后捡漏,使这一带的大猫们不得安宁。

通过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关注到了棕熊和娜斯佳之间的冲突。

他们思考着是否需要通过投食诱引将两种珍稀动物人为地分隔开来。

但安澜对此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她带着金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地展开了反追踪。

棕熊在不奔跑时移动缓慢,而且会发出重重的脚步声和刮擦声。它们身上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气味,使得大猫在数百米开外就能察觉到敌人的存在。

两头老虎就这么安静地蹲在高处,看着它从下方大摇大摆地经过,甚至还直起身体在树上挠痒痒。

当目标把前肢放下的时候,安澜瞧准机会,悍然发动了攻击。

她从高处一跃而起,整个身体扑到敌人的背上,前臂像铁钳一样抱住了它的下巴和咽喉,张口就朝后颈咬去。

棕熊的颈部或者说全身都长有十分松垮的厚实皮毛,这些皮毛就像一道天然防线,在它们和同类或其他顶级掠食者发生战斗时保护住要害部位,让对方只能咬合住皮肤,伤不到里面的骨骼、血管和气管。

换做是其他动物,或许要对这道防线无能为力了,但老虎有着猫科动物中最长的犬齿,能够轻松突破任何钢筋铁骨的阻碍,即使是犀牛和白肢野牛也要在尖牙利爪的袭击下饮恨。

安澜把她实测将近八厘米长的犬齿从背后深深地埋进去,如愿听到了颈骨和牙齿尖端相扣时发出的响动。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奇异的感知,正是这种感知让猫科动物能准确找到适宜下手的要害部位,并精准判断敌人是否还有一息尚存。

这是一场计划中的闪电战。

极重的骨头、极多的肌肉、能够自由收缩的指爪……所有这些东北虎的特征都是为了伏击下的爆发进攻而生的,如果一击之下未能得手,往往会直接导致狩猎终止。

老虎也会进行长时间的作战。

曾有两头雄虎为了争夺领地死战45分钟最后一死一重伤的报道,但目击者都说表示,战斗最后两头老虎几乎是凭本能在抓扯撕咬,抱着脑袋在地上翻滚踢蹬,彼此早都没有腾挪跳跃的力气了。

安澜不愿意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