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399节(2 / 3)

加入书签

王道士自从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之后,心里面一直都希望官府能够出面来保管藏经洞里面的这些经卷、写本,然而除了一个汪县令曾经来到藏经洞和自己一起检点、封存了里面的经卷、写本之外,再没有引起任何官员的重视,这让他感到很失望。

可藏经洞是他发现的,他又做不到撒手不管,如今听到这洋人说,石窟破败,无法好好保存这些经卷、写本之后,心里面就起了要重建莫高窟的想法。

可重建莫高窟,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钱从哪里来?

由于对伯希和有了好感,王道士在半推半就之下,让伯希和等人进入了藏经洞。

用了三周的时间,伯希和详细整理了藏经洞的经卷、写本和绘画,并从中选出了最有价值的经卷、绘画等文物。

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了伯希和。伯希和从而获得了6600卷精品,其中古藏文2700卷,非藏文卷子3900卷,被打包装车。

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经卷、写本和绘画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与之相反,通晓包括汉语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物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括了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

1909年,伯希和让手下携带大量敦煌遗书运回巴里斯,自己仅带了一小部分辗转来到了京城,并认识了数位京城学者。

这些京城学者看到伯希和手中的这些敦煌遗书,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当时有一人上前说:“伯君,如此精品,世所罕见。这些宝卷随你回国,再也见不到了,可否将这些经卷拍成照片,赠送给我们一份?”

本就做贼心虚的伯希和连忙答应,他劝京城学术界的这些人,敦煌石室中还有8000余卷遗书,应早日派人前往保护,以免被别人夺走。

得知敦煌文物大量流失,京城学术界大惊失色,立刻上书,要求清廷保护好这些敦煌文物。

宣统二年(1910),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驻金城的陇右总督,让敦煌县县令调查清点藏经洞文献,不许卖给外人,并让陇右布政使押运送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那时候,已经一心想要重修莫高窟的王道士,在官府来人之前,又私藏了若干经卷、写本和绘画。

同年前后,王道士将数十洞窟凿通,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他还修建“古汉桥”,以便利朝山拜佛者上下,又搬出各窟残塑,造“千相塔”,有廷学政撰文并雕刻《敦煌千佛洞千相塔》碑,以记其事。

新办公场所

“只有国强,才能守护住自己的文化。”

看到这里,向南缓缓地收回了“时光回溯之眼”,心情无比压抑。

他当然知道,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不能将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

由于那时国家极弱,清政府已日薄西山,当权者更是只知花天酒地、糜烂腐朽地生活,对文化和文物的丧失,完全无动于衷。

所以,东、西方很多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文化掠夺。

他所看到的这一幕,只是这场文化掠夺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所幸的是,如今的华夏,再也不是当初那种任人欺辱的模样了,从2003年圆明园猪首回归祖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十二生肖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以后,也一定会有更多被掠夺的华夏文物,重新回到华夏来。

深吸了一口气,向南让自己有些激荡的情绪平复下来,开始埋头修复起这卷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

文物修复,不止是修复文物,还是在修复一段古老的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可断裂。

这一卷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残损得有些厉害,向南整整花了一天半时间,才将它修复完成。

吃过午饭之后,他稍稍休息了片刻,正准备开始修复那些指定由他来修复的文物,放在茶几上的手机忽然“嗡嗡嗡”地震动了起来。

他拿起手机一看,电话是闫思远打来的。

“新的办公场所这么快就找到了?”

向南心中一喜,手底下一点也不耽搁,连忙接了起来。

电话刚一接通,闫思远就在电话那头问道:“向南,你不在工作室啊?”

“啊,老爷子,你到工作室里了?”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说道,“我就在附近,您稍等一会儿,我马上过来。”

挂了电话,向南穿好外套就准备出门,门刚打开,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又匆匆回头来到工作室里,将刚刚修复好的那卷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装进盒子里,再找了一个手提袋装上,这才匆匆出了门。

来到工作室以后,闫思远刚刚从楼上逛了一圈下来,看到向南以后,抬起手指了指他,揶揄着说道:

“身为一个老板,天天翘班,你怎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