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古寺5则(6 / 7)
为与法度——持无念无尘之功,方可度世间万尘万物。
若是能静心盘坐于此,既可以内省于自心,也可以外窥于法;既可以看到近处蔚蓝的天空,也可以看到远处佛家的世界。
每个人的人生都的有多种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应该是向善的修为。
后来我想,石林精舍的精妙之处——既清又净,既高又远。“净”里,更有一层佛法而远离世俗、喧嚣,从而选择安宁与静守!
5。南天古寺,楹联雅趣
我比较喜欢南天寺两副对联:一是“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心肠”;二是“卧岱峰读书是天人福慧;悬石佛悟道须来者聪明”这第一副对联,是明代诗人黄伯善所写,被视为南天寺的佳联;这第二副对联谁写的?笔者一时无处考证。
之所以喜欢此二佳联,是因为这二联中,与我心性相通,若是诚心信佛,当学古人的信仰,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诚”若无诚心,只能是偏信、迷信。而法之诚心何在?倒不一定诚惶诚恐,而是共融与相通,达到人心是佛,佛心有我的精神境界。
故诗人黄伯善这联写得精妙,所谓“寂寞空门”当是“不贪金色相”的;就算“慈悲菩萨”“原是石心肠”的。从佛与僧的角度来度来看,此联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探讨。既写实,又写意;既敬仰,又淡泊;既归心,又脱俗。世人每每求于佛主,多半有非分之心,怎能做到“不贪金色相”呢?
因为贪婪,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些为人敬仰、心慈善目的菩萨,本来就是一尊石头,一副石心石肠的样子。如此,若是心中无佛,崇敬亦是枉然了。
从整副联语来看,笔者以为“空门”之玄妙,不光是“寂寞”而是“不贪金色相”在世俗人与玄门之间,其差异往往是“舍”与“得”“施”与“求”的概念。世间万物,不论金银财富,或者平安健康,都不是求之可得的,而是修来的福气。因此,就算不是佛门中人,也得讲究修身立命,淡泊名利。只是,向上为善之心,却是不可以少的。
因此,倘若我们把菩萨当成一种信仰来敬畏,那便不是敬仰。而把自然归心于佛,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对佛主至心于虔诚,才能形成强大的宗教信仰。故而心诚则佛,我们敬仰的,是善心,是自然之心。看遍后人所拟的对联,多半融入强大的佛法及信仰强迫,如何能与黄伯善之联相比?今天,若是有人将此联题在石佛寺壁上,必定让人视为不敬。
但今人为何如此?原本就是私欲太多,恐惧太多,贪念太多,生怕对菩萨稍有不敬,便会降罪下来,剥夺了现有的荣华富贵。
另有一副对联:“卧岱峰读书是天人福慧;悬石佛悟道须来者聪明”此一联亦显示了作者的智慧。古人读书,都半选择在名山静水之间,以融合自然之韵味。因此,在佛家圣地,撰联者以为,若能在此读书,是“天人”之“福慧”;而修身悟道于此,必定是聪明之人,否则纵然膜拜,也是枉然,是无理悟的。
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人生本是一种情趣,读书与悟道,都是聪明之举。若心存非分,贪恋太多,那便是愚钝,甚至是一种愚蠢的作态。故而,卧峰读书,悬佛悟道,那该是一种人生的修养与隐忍,纯属自然之心,过分追求,反而超越了法度。
笔者理解以为,此联的作者是一位超尘脱俗之人,他未必一心只读圣贤书,梦想博取功名;也不是一个沉迷于佛海,偏信解脱之人;他甚至讥笑于世间某些常态——若没有慧根,就别整天挤在寺里庙前,烧香求佛凑热闹了!
当然,这是个人以凡心角度,来观察、与体悟佛家世界的,其想法可能会有太多偏差。这里另外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听岱山暮鼓晨钟顿回蝶梦,避宦海涛声浪潮此是桃源。”与上联相比,似乎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都是一种生活情趣,一种隐居态度。
翻开岱峰山及南天禅寺楹联,有一对对子触动我的心弦:“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观得此联,便想起西游记的起因——因为年年战乱,生杀太多,故佛主降金蝉子下世,协助唐王西天取经,以消除罪孽。尽管佛家常常脱俗世外,但在危难之际,都是临危不惧,度苍生于苦海的。
摩诃萨青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说的便是这种精神。尽管身为佛家之人置身世界之外,也该以天下为己任,做到“万家疾苦早关心”!此一副对联的佛法之心,自然胜于那些弘扬法度,超脱信仰的联语,实在令人欣赏。
在此,说说石林精舍禅宽法师的对联,联云:“石频踏月苔都净,林不惊风树太平”在此联语中,首开二字为“石林”是一副镶字联。这里要说的是,此联中的心境与悟境,同时展现,既写风景,也抒禅意。或者可以说,这是某天晚上一种禅林心境!
此时,皓月当空,显示一种洁净;月光照石,石上清苔如洗,又是一番心清神净。远望前方,风之不动,树亦不惊,值此风平浪静之时,心和世界,充满太平。禅宽法师建造石林精舍时,正是国事兴旺,天下太平之时。此时的心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