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7 / 7)
”
“不!何将军不准大军前进。”赵如山又说,“救也很难,山路上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
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料想何庆奇不是阵亡便是被活捉。为今之计,什么都是闲话,要报告熊大行亲裁御敌之计,才是唯一大事。
“那就这样,我留守在这里,你赶紧回去报告熊将军。”孙炎星说,“我还是要派人去探路接应。”于是孙炎星即时选派最精干的一个小队,向北入山接应,临行告诫,千万小心,随时要送消息回来。他自己就率领大队,就地部署防线,分占岗陵,以强弓硬弩,守住阵脚。少数马队,往来游击策应,严密戒备,等待熊大行的命令再定行止。
熊大行已经肃清了河岸南面,集中俘虏兵器、清点战果,斩获甚丰。但欣喜中有忧虑,何庆奇孤军深入,实在不能让人放心,因此,一得到赵如山的报告,证实自己不幸而料中,只恨得连连跺脚——恨自己应该跟何庆奇调换任务,就可以见机而作,绝不至于深山失陷。
然而不是如此,又何能发觉敌人的后援已经到达了?真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见得何庆奇的冒险有益全局,也因此,不管论公论私,一定要设法救何庆奇。
熊大行略略考虑了一下,当机立断地下了命令,悬出赏格,招募死士,入山援救。能救回何庆奇的,赏花红一千两银子,呈报上官,奏请朝廷,小兵升为军官,军官请加三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报名的有十来个人之多,熊大行还得挑选一下,人数倒不宜过多,必须精壮机警,肯冒险犯难的才合格。结果,挑了五个人。
“连我一共六个。”赵如山振臂而起,“这条路我刚走过,情况也只有我晓得。”
“如山,”熊大行歉意地笑道,“能由你带去,再好都没有。说实话,我心里是这么想,只是你太累了,又立下大功,似乎应该让你休息。”
“熊将军,”赵如山说,“何将军是我的长官,待我很宽厚,我当然要去。现在熊将军又这么说,我更要去。不过——”
他虽迟疑着不便出口,熊大行却了解他的未尽之言:“我知道,我知道。此行甚难,能够救回何将军,叨天之幸,不然打听个生死存亡的消息回来,仍然是大功一件。”他又激励那五名死士:“赵如山一个人料理了四个人,只要胆大心细,一定能够成功。你们好好去吧,我等着替你们庆功。”
等赵如山一行辞别出发,熊大行也随即过了河,只是他的直属部队,仍旧留在南岸,要过河视察了情况再作道理。
等过了河,孙炎星上前迎接,首先表明,何庆奇安危未卜,他这一支人马的行止进退,听候熊大行的决定。这是愿意接受指挥的表示,熊大行自是欣然接受,同时征询他对防守的意见。
“将军未到以前,我已经大略察看了一下地形。这里前有高山,后有大河,中间的地势平坦,只有几处小山头可守,但也只挡得一时。所以,照我的看法,不是进攻,就是退守,绝不能驻留在这个地方。”
熊大行一面听他陈述,一面纵目四顾,也觉得一大批兵马单摆浮搁在这空旷之地,成为虎落平阳之势,大为不妥,因而深深点头。但进攻还是退守,却无从判断。
就这时候,一名小校带来一个老百姓,约有四十岁年纪,虽是庄稼汉的打扮,却生得很精明能干的样子。
“将军,”孙炎星指着那人说,“这是我派人找来的向导。”
行军凡到一处,若非熟悉地势,必须先觅向导。熊大行正要找这样一个人,好了解情况,决定方略,便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不是本地人?”
“小人叫陈德贵,世居本地。”
“那么,这里周遭的形势,一定很熟悉了?”
“是。”陈德贵从容答道,“方圆五十里以内,什么山、什么水,小人都熟悉。”
“好极了。”
熊大行预备细问,便下了马,就在树根下坐,招一招手,让孙炎星和陈德贵围着他席地坐下;同时吩咐卫士在十几步开外警戒,防人偷听他们的谈话。
“这座山叫什么山?”
“叫重门山。”
陈德贵用根树枝,在沙地上画出重门山的形势。当然简略又简略,无法看出什么来。
“入山的路有几条?”
“好多。”陈德贵答道,“总有七八条。”
“从北面上山呢?”
“正北只有一条。”
“只有一条?”熊大行惊喜地说,“这样说,如果北面有敌人来,只有一条路可走?”
“是的。”陈德贵很清楚地答道,“只有一条。”
熊大行心里在想,这就有制胜之道了。若能侧面进攻,绕越敌后,截断那条归路,辽军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