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9.队长(1 / 3)

加入书签

四月下旬,春深似海,宜踏青,宜出行。

而孔见青已经跟四名队友在实验室连续通了几个宵了,吃饭靠点外卖,睡觉靠三四张椅子拼凑在一起。原本没必要这么拼,但是他们几个恰好都是知难而进、力争上游的性格,既然已经进了决赛,无论如何都当全力以赴。

然而到了比赛前一天,因为连续的熬夜、缺觉,孔见青终于撑不住,两眼一抹黑,差点栽倒在实验室,当即便被唐缘亭押着送去校医院打了几瓶点滴。第二天上午还得继续输液,凭她的身体状况,决赛是去不了了。

孔见青急得差点拔针管:“我一定得去的,断断续续熬了半年,最关键的一场比赛,我怎么能不去现场啊?”

穆勤说她:“到时候有媒体全程直播的,你在电脑上比在台下看得更清楚,身体要紧。”

他们早就商定好,最后决赛的成果展示和答辩是由穆勤和谭景两人上场的,孔见青到不到现场,其实不影响比赛。几个队友都强烈要求她待在学校休息,无奈之下,她只得同意。

进到决赛的一共有五支队伍,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孔见青他们队伍便是本届比赛中国的独苗。

比赛从上午八点开始,足足持续四个小时,孔见青便一边打点滴,一边守着笔记本电脑聚精会神地看直播。

按照抽签顺序,穆勤和谭景是第三组上场展示的。前两组的作品虽然足够成熟,但都是较为传统的设计思路和研发技术,亮点无非是算法上的优化或者软硬件设计上的创新,由此对比的话,孔见青对自己队伍的作品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他们做的是双臂协作机器人,比起前两组的只适应于特定的产品和单一重复的应用环境的单臂机器人来说,能够实现更好的人机互动协同。虽然他们的作品由于思路复杂、技术难度高,完成度不及前两组,但是这种创新思路已经是领域内突破性的进展了。

果然,谭景和穆勤展示完以后,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之后的答辩环节,各位专家评审也是对他们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提的问题是目前为止最多的。

孔见青一颗心终于落进肚子里。不管最后能不能赢,起码,他们得到了认可,大半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就够了。

第四组结束,第五组上台,比赛已经接近尾声。

最后一组是一支来自美国的队伍,上台展示的有三个选手,两个是明显的欧美长相,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是亚洲面孔,不过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得而知了。

自穆勤和谭景展示完毕,孔见青便开始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后面选手的展示,刚才第四组作品的亮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没怎么勾起她的兴趣,但是第五组这个……还真是有点不一样。

第五组选手才只展示了五分钟,孔见青便可以确定,这是五个作品里智能性做得最好的一个。前面几组的作品,再复杂、再创新,也只是人机结合,但是第五组的作品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环境这一要素,通过领先算法和关键技术,能够实现在特定场景下的人、机、环境三者的完美融合。

孔见青越看眼睛越亮,这种思路、这种技术,怕是早已超越大学生科技类比赛的范畴了吧?她心潮澎湃,只恨不能立刻飞到现场,拦住第五组的选手,跟他们好好进行一番学术交流。

一个小时后便当场宣布比赛结果,不出意外,美国队伍夺得冠军,孔见青所在的队伍次之。

这已经是中国队甚至亚洲队近些年来在全球高校科技类的赛事中取得的最好的名次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拿奖的消息更是第一时间席卷n大……谭景和穆勤他们都挺高兴的,比赛一结束,便给孔见青打电话,喊她晚上出去庆祝。

孔见青断然拒绝,她也高兴,但她此时对庆功实在是一点兴致也没有,她满脑子都是第五组作品的设计思路,人、机、环境的融合,她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有,他们机器人是通过什么机制把探测到的环境信息回传回来的?她拧着眉头把直播视频倒回去,重新去看第五组的展示和讲解过程。

电话还没有挂断,穆勤在那边说:“你真不来啊?谭景这位社交大神,一结束就跟其他几组的选手混熟了,聚会也约了他们,你不想认识认识其他选手啊?他们过几天可就要回国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就这一次……”

“嗯……”孔见青正专心致志地盯着视频看,敷衍地应了一声。

穆勤无奈:“要是真不想来也不强迫你,那你好好休息吧。”

说完,他刚要挂断电话,突然听见孔见青如梦初醒的声音:“穆勤,等等,你刚说什么?其他组的选手也会来?那第五组来吗?”

穆勤:“……”

晚上八点,孔见青准时到达会展中心附近的一家ktv。

说是每个参赛组都会来,其实也就是拿了奖的前三组各派了两三个代表过来,孔见青到的时候,偌大的ktv包厢里坐了十一二个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年轻学生,不多也不少,属于刚刚好能嗨起来的人口密度。

张诚正捏着麦克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