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91节(1 / 3)

加入书签

“你怎么来了?不是说你跑到姑苏城找柳河川学习缂丝织造技艺去了吗?”

“黄老师好,我昨天就回来了。”

向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到水壶里的水烧开了,赶紧上前帮着给黄云轩泡茶,一边说道,“今天过来,主要是来看看黄老师,另外,我可能过两天要到f国去一趟。”

“又有人请你去修复文物了?”

“嗯,是巴里斯当地的一个收藏家,已经打过好几次电话了。”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这次应该用不了几天时间,最多半个月我就得回来,快的话,一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嗯,你现在名声在外,有时候也确实是身不由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黄云轩有些理解地点了点头,说道,

“不过,你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进步的阶段,有时候还是需要有些取舍的。”

摆了摆手,他又笑了起来,

“哎,我说这些干嘛?大道理你肯定都懂,我就不多说了。走走走,去修复室,让我看看你在柳河川那里都学到了些什么?”

要做就做到最好

向南笑了笑,跟在黄云轩的身后,很快就来到了那间独立修复室。

修复室里放着两台织机,一台是向南再熟悉不过的缂丝织机,另外一台织机的构造就要比缂丝织机复杂多了,这是小花楼木制提花织机,是用来织锦的。

织锦,就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过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

这一方面,向南还没有接触到,不过他也知道,织锦在华夏历史悠久,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其中著名的金陵云锦,有着“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到417年,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在诸多种类的织锦之中,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因此,要修复残缺严重的云锦文物,还是需要用这台小花楼木制提花织机将残破部位织出来,再修补到破洞上去。

“看来,什么时候还得再去学学‘四大名锦’的织造工艺。”

向南抬手揉了揉鼻子,心里不但没有觉得惆怅,反而暗暗兴奋。

四大名锦,分别是云锦、壮锦、蜀锦和宋锦。

不说其它三大名锦,光是金陵云锦,便集合了历代织锦工艺之艺术大成,被列为四大名锦之首。

在元、明、清三朝,金陵云锦都是皇家御用贡品,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华夏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金陵云锦是公认的“东方瑰宝”、“华夏一绝”,而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华夏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要学到真本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向南心里正想着这些事,另一边的黄云轩收拾了一下工作台,笑着开口道:

“我这段时间都在修复这件明代的《缂丝荷塘鸳鸯图》,你也看到了,在这幅缂丝画作的中间这块,已经破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典籍和记载,这残缺的部位应该是一朵白色荷花。”

“像这一类残缺得比较严重的缂丝画作,最好的修复方法,就是将残缺的画案重新缂织出来,然后再填补上去,但要做到天衣无缝,那就很困难了,这十分考验一个修复师对缂丝织造技艺的掌握。”

顿了顿,他扭头看了向南一眼,接着说道,

“你今天应该没什么事吧?要是没什么事,就留在这里试一试,当然,缂丝织造没那么容易,即便是成熟的缂丝织匠,没个天也不可能织出一朵完整的荷花来。我也不需要你做到这一步,你能织出多少是多少,我也只是想看看你在这方面的技术掌握得怎么样了。”

“好。”

向南想也没想,点头应了下来。

他今天过来,本就打算一天时间都耗在这里了,不过他原本是想多看看黄云轩修复文物的过程,没想到一来就变成了考核自己了。

不过向南也没在意,这段时间在柳河川的工作室里,天天都是在做这些事,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他来到工作台旁,仔细看了看铺展在工作台上的那幅明代的《缂丝荷塘鸳鸯图》。

这幅缂丝画作,尺幅不小,宽约40厘米,长约100厘米,织工精细华丽,应该是一件皇家织品。

在这幅丝织品上,一对雌雄鸳鸯自由徜徉在荷花、莲叶之间,水面清澈,身下荡起层层水波。

整个画风闲适优雅,线条简洁流畅,画面中很有一种构成之美,下满上空。

一方面通过亭亭伫立的荷花、荷茎、莲蓬营造出一个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上部荷塘空间,将鸳鸯所处的空间氛围交代出来;一方面又在画面上部留出适当的空隙,以留白的手法构图,使整个画面显得疏朗有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