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91节(2 / 3)
这幅画作设色淡雅,晕染自然,线条流畅,这全是因为缂丝的独特技法才得以实现的。
为了使整幅织物的花纹自然写实,有立体感,缂丝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许多具体的“戗”法。
在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中,光是向南看到的,就有产生晕色效果的“长短戗”、体现颜色深浅均匀变化的“木梳戗”、以及为使花纹具有三维效果,多色丝线按色阶退晕缂织的“结”法,和表现海水层次的“掼缂”法等等。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么多具体的技法,才能使缂丝的画面如同水墨晕染一般,生动逼真,协调自然。
不过,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虽然织工华丽精巧,可惜的是在画面中间破了一个大洞,也不知道是由于存放不当导致丝绸腐化掉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以至于一件精品文物变得更破烂一样。
在熟悉了这幅明代的缂丝画作的绘画风格之后,向南将它小心地收起来,然后来到检测室用现代仪器进行检测。
他需要知道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的经线密度和纬线密度,并从原件上取样对丝线的色彩、粗细等进行专业检测,然后再按照原件的缂织技法和要求进行缂织残损的图案。
事实上,向南如今所采用的这种修复方法,在纺织品文物修复界里被称作为“以缂丝补缂丝”,这是一种十分繁复的修复手法,同时也是最符合“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
除了“以缂丝补缂丝”这种修复手法外,实际上,在业内比较流行的还有传统的装裱法,以及织补法,但这两种修复手法都无法完美体现缂丝画作的艺术价值。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这是向南一直以来的文物修复理念,也正是因为此,他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上文物修复行业的高处,也许,他还将继续走上无人抵达的巅峰。
老师你太偏心了
小修复室里。
黄云轩将任务交给向南之后,便离开了,而向南也已经完成了对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的检测。
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所用丝线的经线密度达到20根/厘米,纬线密度则达到了50-54根/厘米,而在荷叶、鸳鸯等色彩层次丰富的局部区域,纬线密度甚至达到了120~140根/厘米,相当于每十分之一毫米就要织入一根合花纬线,织入合花线的同时,不同合花线之间还要相互戗缂。
当然,向南重新缂丝的荷花,并不需要这么高的纬线密度,他只要将残缺部位重新缂织出来,然后与原作断口处的经纬线重新织补起来就可以了。
得到这幅《缂丝荷塘鸳鸯图》的检测数据后,向南又开始挑选合适的丝线。
将挑选好的纬线放进事先调制好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浸染的同时,他便开始着手给缂丝织机上经线了。
工作量很大,但一切在向南的手中,又显得那么有条不紊。
……
黄云轩将小修复室让给向南之后,便离开了这里,他也没闲着,从办公室里把保温杯端起来,然后慢悠悠地往同一层的大修复室里走去。
丝绸文物大型展览虽然推迟了一个月,但工作也是增加了不少,他可一点都不闲,哪怕拉了向南的“壮丁”,黄云轩也要到大修复室里去指点自己的几位学生——除了向南之外,他在历史博物馆里还有三位学生。
黄云轩的三位学生当中,有两位已经是纺织品文物资深修复师了,如今已经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还有一位学生,是前两年才进入魔都历史博物馆的新人,今年刚刚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纺织品文物初级修复师。
纺织品文物修复中心的大修复室,要比其它类别文物的修复室大得多,因为这里不仅要摆放工作台,还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织机。
此刻,大修复室里七八个修复师们各据一方,正在自己的位置上低头做着事,看上去一片忙碌的景象。
黄云轩端着保温杯刚推开门走进去,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扭头看了他一眼,笑着打趣道:
“哟,老黄,今天没事做了吗?这么悠闲。”
“呵呵,悠闲?咱可没那个命!”
黄云轩瞥了他一眼,笑着解释道,“今天向南过来了,我让他尝试着修复一下那幅《缂丝荷塘鸳鸯图》,就把修复室让给他了,正好,我也过来看看这几个小兔崽子有没有用心做事。”
“哦?向南来了?”
那老头点了点头,一脸羡慕地说道,“也不知道你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还能收向南做学生,说起来,我的水平也不比你差啊,这小子怎么就不拜在我门下?”
语气里,那是一股子酸溜溜的醋味儿。
可不是吗?我的水平就算比老黄差那么一丢丢,但好歹也是个专家级的人物,教一个从没接触过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向南,那真是绰绰有余。
可人家偏偏不找他,那他有什么办法?
在文物修复界里,好老师难找,可好的学生也一样难找啊。
↑返回顶部↑